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人類創造著更多的可能性,而幫助盲人恢復光明便是其中之一。在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工視覺系統隨之被研發出來,并且還在不斷改進。人工視覺系統對于眼部功能受損的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技術,它是利用視網膜修復技術,向眼內植入集成電路芯片,來達到幫助失明者恢復視覺的效果。
許多讀者對于人工視覺系統的認識是較為陌生的,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Tassiker就發現,在視網膜下植入光敏硒電池,可產生光感。到了60~70年代,科學家又通過一系列實驗,觀察到視覺系統能被外界電刺激所激活。接著,80~90年代,科學家開始進行人工視覺刺激器的研究。發展至今,人工視覺系統技術在各方面的科技成長中已經更加完善。
不難發現,光電技術是人們研究人工視覺系統的出發點。近日,科技日報傳來喜訊,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功夫不負有心人,光電傳感器技術突破了一項技術瓶頸。這則喜訊是出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鋁納米晶浮柵的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這為可穿戴電子器件及特殊環境檢測系統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設計方法。
據悉,現代電子系統中,能同時具備光電傳感和存儲功能的碳基原型器件尚未有報道。此番,這個研究成果開拓了光電傳感具備存儲功能的新領域,科研人員將這一新型存儲器技術運用于光電傳感器中,提出了電荷存儲的新方法。這種利用半導體性碳納米管構筑的新型電荷存儲器件,不僅可以通過施加電壓信號調控,還可以對光信號產生快速響應,所制備的器件具有較高的電流開關比、長時間的存儲功能、良好的柔韌性以及穩定的讀寫操作等特點。
據介紹,這種新型器件的存儲時間長達10年,是可實現光電信號的直接轉換與傳輸、圖像傳感與圖像存儲于一體的新型多功能光電傳感與存儲系統。這對于光電傳感器方面來講,無疑提升了產品技術含量,將會為市場帶來高質量的革新浪潮。光電傳感器的技術升級,也有望將人工視覺系統改造為新一代集探測、存儲與處理于一體的新型系統。該成果在《先進材料》上也有發表。
其實,光電傳感器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單單在人工視覺系統中發揮著作用,還能監測煙塵濃度,為環保工作“提醒”。另外,它作為光電探測使用時,還被用于光電讀出、光電耦合、光柵測距、激光準直、紫外光監視器和燃氣輪機的熄火保護裝置等。由于光電傳感器的應用領域廣泛,其研究和開發在世界上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各國都競相研究開發。從.初應用于軍事,逐漸發展到民事,.后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現代化的生活離不開光電傳感器的參與,如傳真機、復印機、掃描儀、打印機、車庫開門器、液晶顯示器、色度計、分光計、汽車和醫療診斷儀器等,不勝枚舉。
眼下,新型光電傳感器又成功加持了存儲功能,在人工視覺系統的運用上,可以更準確地模擬人眼圖像感知與記憶功能,還有望突破傳統的圖形處理器在容量、集成度、速度等多方面的技術瓶頸,同時,也為新型柔性光檢測與存儲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礎,行業發展前景大好。希望科技的進步賦予人類更多與黑暗斗爭的勇氣,而在善于發現和創造美好的事情上,人類從未止步。